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
一、概述
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是一种新型的紧急避险自救逃生装置。适用于高瓦斯、高温矿井掘进头、运输巷等在灾变时期存在高温、爆炸、冒顶、有毒有害气体的环境。突出煤层的掘进巷道长度及采煤工作面推进长度超过500米时,应在距离工作面500米范围设置可移动式救生舱。其他矿井应在距离采掘工作面10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设置可移动式救生舱。当煤矿井下突发瓦斯突出、火灾、坍塌等事故,矿井隧道堵塞或动力电源断电时,井下遇险人员不能立即升井逃生脱险的紧急情况下,可快速进入避难舱内等待救援。
二、产品特点
1. 舱体结构为分体组装式结构,采用一定数量同等规格基本结构单元组装而成。
2. 舱体隔热层和密闭层采用抗高温老化、无腐蚀性、无公害的环保材料发泡聚氨酯材料和石棉材料。
3. 救生舱由过渡舱、生存舱、设备舱组成。
4. 救生舱设有适宜人生存的空气循环系统,供氧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含舱内监测、舱外监测)、动力保障系统、生存设施配置。
三、适用环境和使用环境条件
1. 环境温度:(-5 ~ +35)℃;
2. 相对湿度:20%~85%;
3. 安装井巷空间尺寸:高度大于2.6m,巷道净宽不得小于2.5m,长度根据救生舱尺寸确定;
四、单项试验技术要求
序号 试验项目 技术要求
序号
|
试验项目
|
技术要求
|
1
|
气密性
|
≤350Pa/h
|
2
|
自动泄压阀开启和关闭压力范围
|
开启压力:500±50Pa,关闭压力≤200±50Pa
|
3
|
二氧化碳吸收能力
|
不低于0.5L/min·人
|
4
|
一氧化碳吸收能力
|
在20min内讲生存舱(室)内的一氧化碳浓度由400ppm降至24ppm以下
|
5
|
承压管路承压能力
|
在2.5倍额定压力状态下保压1h内承压管路无泄漏、压力无下降
|
6
|
喷淋流量
|
喷淋流量不小于500L/min
|
7
|
过渡舱净空间
|
8人舱不小于1.4m3,12人舱不小于1.8m3
|
8
|
生存舱净空间
|
不小于每人0.8m3
|
9
|
舱内配置传感器(测定器)工作噪声
|
不大于50dB(A)
|
10
|
自备氧气流量
|
不低于0.5L/min·人
|
11
|
压风供氧流量
|
不低于2.5L/min·人
|
KJYF - 96/8(A)型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

☆主要技术参数及特点
1. 输入电压:AC380V/AC660V(50±2)Hz;
2. 额定工作电压:12V.DC;
3. 备用电源:24V.DC/480Ah;
4. 额定容纳人数:8人;
5. 生存保障时间:>106h;
6. 抗冲击力:>1.5MPa;
7. 外形尺寸:6750mm×1790mm×1850mm;
8.技术特点:
①舱体设计采用了内法兰连接方式。
②采用了蓄冰制冷方式。
③过渡舱和设备舱照明采用了人体红外探测技术。
④过渡舱空气幕采用了门控方式。
⑤生存舱配备了可以折叠收放的的座椅。
KJYF - 96/12(A)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

☆主要技术参数及特点
1. 额定容纳人数:12人;
2. 生存保障时间:>106h;
3. 抗冲击力:>0.6MPa;
4. 外形尺寸:12200mm×1750mm×1870mm;
5. 技术特点:
①舱体设计采用了外法兰连接方式。
②采用了液态二氧化碳制冷方式。
③舱内照明采用矿灯加荧光棒照明技术。
④过渡舱空气幕采用了门控方式。
⑤生存舱配备了箱式座椅。
井下避难硐室
一、概述
井下紧急避险设施是紧急避险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可移动式救生舱,可以在井下发生灾害事故时,为无法及时撤离的遇险人员提供生命保障的密闭空间。
永久避难硐室是在矿井下发生灾变事故时,在存在高温、爆炸、透水、冒顶、有毒有害气体等危险的环境中,为遇险人员提供应急避险空间和生存条件的特定装置,是矿井紧急避险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设备。
永久避难硐室是淮南润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对我国煤矿主要灾害特点、采煤方式、井巷结构、人员情况、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综合系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矿用可移动式避险设施的生产经验,将潜艇结构技术、航天生命保障技术、蓄冰降温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到项目中,自主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矿用紧急避险设施。
二、系统组成及技术要求
☆系统组成
1)安全防护系统
2)空气和氧气供给保障系统
3)空气净化系统
4)温湿度调节系统
5)环境检测监测系统
6)通讯系统
7)照明系统
8)人员生存保障系统
☆基本要求
避难铜室应具备以下功能系统,并满足在无条件外界支持的情况下生存保障时间不低于96小时,并且有一定的安全系数。
三、主要技术指标
序号 试验项目 技术要求
序号
|
试验项目
|
技术要求
|
1
|
气密性
|
≤350Pa/h
|
2
|
自动泄压阀开启和关闭压力范围
|
开启压力:500±50Pa,关闭压力≤200±50Pa
|
3
|
二氧化碳吸收能力
|
不低于0.5L/min·人
|
4
|
一氧化碳吸收能力
|
在20min内讲生存舱(室)内的一氧化碳浓度由400ppm降至24ppm以下
|
5
|
承压管路承压能力
|
在2.5倍额定压力状态下保压1h内承压管路无泄漏、压力无下降
|
6
|
喷淋流量
|
喷淋流量不小于500L/min
|
7
|
过渡室净空间
|
不小于1.8m3
|
8
|
生存室净空间
|
不小于每人1.0m3
|
9
|
舱内配置传感器(测定器)工作噪声
|
不大于50dB(A)
|
10
|
自备氧气流量
|
不低于0.5L/min·人
|
11
|
压风供氧流量
|
不低于2.5L/min·人
|
12
|
生存保障时间
|
大于96h
|
|